打造“五破百亿”的战略实践——《中国企业家》专访君智谢伟山
身为君智董事长的谢伟山,他的同事和客户都喜欢叫他“谢老师”,仿佛“传道、授业、解惑”才是他重要的使命。如果对目前中国咨询业的格局有所了解,就会知道,他保有的这份温文尔雅的气质尤为不易。
中国的咨询界长期以来都由西方咨询公司主导,麦肯锡、贝恩、波士顿等跨国公司以先行者的姿态在中国市场上把握着话语权。这与改革开放后西方管理思维的盛行不无关系。本土咨询公司近年来虽有起色,但按君智谢伟山的话来讲,“依然算不上很有尊严”。创办君智之初,他需要不断和客户解释东西方咨询的不同,以及本土咨询公司能带给企业独特的价值。
打造了“五破百亿”的战略实践,谢伟山也成为了名副其实的百亿俱乐部“保荐人”。渐渐地,“去找谢伟山”,成为一些企业家圈子里的共识。
师不必贤于弟子,弟子不必不如师。君智谢伟山在咨询领域的实践证明了这一点,但“谢老师”要做的事远不止于此。除了微观层面解决企业的战略问题,他认为自己对中国品牌及咨询业的未来同样肩负着责任。
在新的转型周期下,中国品牌正在寻找高质量发展的破局之路。近期,君智谢伟山对话《中国企业家》杂志,就如何回归中国情境、运用中国智慧融合西方理论来打造品牌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回归本质,把握主线
中国企业家:疫情影响和国际形势变化下,世界的不确定性在增加,企业和企业家面临更复杂的商业环境,如何面对这种不确定性?
君智谢伟山:应该站在更大的环境下看待这个问题。抛开客观因素的影响,其实千禧年以后,全球经济就进入了不确定性阶段。企业界流行着一句话:产品不好卖,利润薄如刀。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企业与企业的竞争已经超越了国界,经营的复杂程度不断增加。
《孙子兵法》里讲“兵形象水”,不确定阶段企业家更要抓住战略重心。明确战略主线,反而更容易获得确定性,也更容易在迷茫中看清前进的路、在复杂中找到解法。我始终告诉企业家,不要被眼前的困难吓倒。应该看到,中国市场潮涨江阔、波涛滚滚,仍然孕育着很多机会。此时如果能率先明确战略,则能获得更长远的增长。
中国企业家:高质量发展新阶段,原有的发展模式几乎都面临着转型,您认为当前中国品牌最需要注意什么?
君智谢伟山:稳字当头下,企业关键要做到三点:一是要稳住主导权,要在某个领域、某个市场或某类人群上主导竞争;二是要稳住价盘,通过战略设计摆脱价格战泥淖;三是建立根据地市场,让自己立于不败之地。
应该看到,当前有很多网红新消费品牌,获得了年轻消费者的追捧,但由于它们在经济要素上缺乏积累和沉淀,流量红利消失后,企业的竞争力也马上消失。基础不够扎实,让网红品牌若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就应回归到商业的本质,在创造顾客认同的独特价值的同时实现某种社会价值。单纯依靠风口催生的模式很难长久。
品牌要在顾客心中去定义
中国企业家:国家层面近年来鼓励自主品牌的建设,中国品牌在现阶段面临着哪些问题或瓶颈?
君智谢伟山:中国品牌面临的问题是仍然在用西方的管理经验塑造品牌,这也是企业集体陷入战略迷茫的一种体现。西方主流的商业管理理论在中国当前情境下的指导性是有限的。
回归中国情境、运用中国智慧融合西方理论来打造品牌,才是中国品牌谋求高质量发展之路的有效路径。《国语》里讲“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在面对不确定性、面对激烈竞争时,中国智慧对于复杂事物的处理方式,蕴含着一种和谐有度的哲学,光运用西方管理理论是不能做到的。
此外,很多企业缺乏“品牌意识”,自认为在工商局注册了商标,就能够被称为品牌。其实,所谓的品牌要在顾客认知中去定义,再潜移默化地将品牌的独特价值根植于顾客心中。当顾客产生购买需求时,会优先想到你的品牌,这才是品牌的意义和价值。
中国企业家:君智在帮助企业打造品牌的过程中,是怎样运用中国智慧的?能否举例说明?
君智谢伟山:像飞鹤是典型的“攻其不可守”。
2008年奶粉事件让很多做得好的国产品牌也被误伤。飞鹤那时的困境不是顾客不选飞鹤,而是顾客不选国产,所以我们协助飞鹤率先代表国产奶粉发声,基于中外饮食习惯的差异和国人“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认知,明确了“更适合中国宝宝体质”战略方向,打到进口奶粉的薄弱环节上,让其难以还击。进口奶粉在品牌、高水准的品质和配方上有优势,但很难让人信服它适合中国宝宝的营养需求,而这正是中国妈妈特别关注的。
对手的弱点往往伴生在其强势之中,要看到强势背后的反面是什么,这就是中国智慧的辩证思维。
东西合璧,合之双美
中国企业家:您提出过“战略直指人心”,但读懂“人心”是很难的事情,您怎么帮助企业家理解消费者的“人心”?
君智谢伟山:这里指的“人”,并非是一个具象的人,而是把各类消费者看作是一个抽象的人,这对战略的理解是非常重要的。比如我们服务的一个男装品牌,就需要了解谁在消费它。它的“人心”也由此分为两类,一类是认可该品牌的人,一类是不了解该品牌的人。要结合市场现状看这个品牌的机会点,如何利用现有的顾客认知资源反攻上去,看似是物理路径,实则是占据“人心”的路径。
中国企业家:所以说中国智慧更擅长把握“人心”,那么该如何把握中国智慧与西方思维的平衡?
君智谢伟山:西方思维方式追求精确性,善于把握“数”的艺术,而东方思维更多的是把握“度”的艺术。用西方的眼光看世界,容易产生对立分割、否定一切。但中国人擅长用“度”的艺术去化解,将对立进行转化。就像太极八卦图,黑白是可以转化的。当然,西方智慧在科学、逻辑方面的优势也是值得借鉴的,但要认识到它的弊端,比如缺乏内部的解题能力等。东西方智慧各扬所长,东西合璧,就能产生更大的能量。
文章节选自《中国企业家杂志》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