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顶山叶县:我眼中的“《烟草专卖法》30年”
1988年7月,我中专毕业后分配到了叶县烟草专卖局工作,迄今已有34个年头,期间从事专卖管理工作长达30年之久。1992年1月1日,《烟草专卖法》开始实施,标志着我国烟草行业从此走上了依法治烟的轨道。今年适逢《烟草专卖法》实施30周年,说起30年来的变化,给我感触最深的就是卷烟零售市场监管模式的大变革。
“大水漫灌式”监管
烟草专卖制度建立初期,零售市场监管的体系尚未建立,管理方式较为被动和粗放,专卖市场监管队伍人员也很少,办案主要依靠举报线索。那时叶县烟草专卖局仅设有专卖科,5-6个人,下面没有稽查队等分支机构。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为了净化卷烟市场环境,支持营销网络建设,烟草部门开始逐步完善专卖市场监管队伍,加强卷烟零售市场监管。叶县局在坟台、保安、遵化和城关4个乡(镇)成立了4个专卖管理所,每个所设置3人,配备1辆“长江750”偏三摩托车,后来在其他边界乡(镇)陆续又增设了部分专卖所,每所人员也增加到5人左右,办案车辆也“鸟枪换炮”,购置了“城市猎人”吉普,这在20世纪90年代比起县级其他执法单位也是相当“烧”的。
队伍壮大了,市场监管也就有了人员保障。那时候市场监管突出的特点就是“大水漫灌式”,定期或不定期地集中全县专卖管理人员,开展“地毯式”“拉网式”“滚动式”市场大检查。市局一年也要组织2-3次“大兵团”作战,抽调各县精干人员,集中力量对各县(区)大规模的卷烟批发市场进行查处和取缔。
2001年,国家烟草专卖局印发了《关于卷烟市场户籍化管理的实施意见》,按照属地管理、责任到人的原则,烟草零售市场监管网络和卷烟销售网络同步延伸,形成管理到户、宣传到户、服务到户的零售市场监管网络,市场监管体系初具“雏形”。
“反复浇灌式”监管
2010年以来,借力优秀县级局创建活动,基层市场监管所(队)的硬件水平得到大幅度改善,市场监管队伍进一步强化。叶县烟草专卖局组建了8个市场监管稽查队,总人数达到50人以上,办案车辆“现代化”,叶邑、夏李、邓李、龚店等4个稽查队基础建设“标准化”。
在市场监管模式上,“专销结合”成为当时工作的“热点”。定期召开专销结合例会、客户经理与片区稽查员及时进行沟通,信息及时反馈,共同宣传烟草专卖法律法规,这是专销结合的“必修课”。通过“专销结合”,市场监管稽查队能够做到“耳聪目明”,对市场异常经营行为做到早发现、早监控、早查处,并将嫌疑户和违法户列入“黑名单”,对其实施“反复浇灌”式检查和监控。
2013年,国家烟草专卖局推行零售市场检查APCD(分析、计划、检查、处理)工作法,要求市场监管人员加强市场分析,带着问题上市场。市场监管人员通过对监管对象经营数据、案件数据等信息的组合分析,可以初步确定存在异常问题的监管对象,从而实施重点监控和检查。
“精准滴灌式”监管
2018年以来,国家大力推行“互联网+监管”,提升监管能力,加大失信惩处力度。在此大背景下,河南省烟草专卖局聚焦“上云、用数、赋智”思路,研发建设了“豫见云曦”数字化管控平台,平顶山市烟草专卖局研发建设了“平烟剑”网格集成作战平台,依托后台大数据分析,一线专卖稽查人员可实现智能监管,推进市场监管提质增效。可以说一部“执法终端”在手,大到涉烟情报智能分析,小到卷烟条码信息查询,都能轻松实现,支撑起市场监管的“半壁江山”。用好“身边的大数据”,还能服务于涉烟大案、要案的查处,更好地开展日常市场监管、证件管理等工作,切实提高基层执法的精准性、实效性。
同时,河南省烟草专卖局还创新开展卷烟零售户诚信体系建设,着力构建以诚信等级管理为基础的新型市场监管机制。根据采集的相关数据和各类指标的综合分值,由高到低,将守法度分为AAA、AA、A、B、C、D等6个不同档别,月度更新、动态调整、实时标注。诚信等级管理使市场监管工作更加有的放矢,对A类零售户每月实行随机抽查,把更多精力放在辖区B、C、D类零售户上,加大巡查强度,做到对守信者“无事不扰”,对失信者“无处不在”。
《烟草专卖法》实施30年来,随着国家改革创新大潮风起云涌,烟草行业与时俱进,在改革创新过程中实现大变革,积累了很多成功经验,在行业发展的历程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呈现出蓬勃发展的崭新气象,市场监管模式的发展历程就是一个生动的缩影。作为专卖管理制度的守护者,我们要总结经验、发扬成绩,大力开展专卖治理效能攻坚行动,依法监管、担当尽责,严格规范烟草市场秩序,不断优化政务服务,全面提升市场监管水平,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叶县烟草 王宏)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