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之味 最是清欢
自新文化运动以来,中国青年们不断打开视野,广泛学习,在世界范围内借鉴寻找中国文化启蒙道路,繁复深奥的文言文逐渐被通俗易懂的白话文所替代,普罗大众因而能够领略到曾经同他们隔阂开的文化、道理,民智遂开。但中文的演变并没有就此停下步伐,直至今天,身处全球化浪潮之中,在各个民族文明的碰撞和交融中,中文仍然在融合变化之中。
近日,研读了余光中先生《怎样改进英式中文?——论中文的常态与变态》一文后,我深受触动。身为短暂受到过西方文化浸染的留学生,我发现余光中先生文中提到的一些值得警惕的现象正发生在自己的日常之中。我会自然而然地中文中穿插英文单词表达,在语言逻辑上也会潜移默化地嵌入英文思维来组织中文表述……种种现象充分证明了余光中先生的洞察之细致,警惕之深远。
读余先生的文章,扑面而来的是他对中文的热爱与责任。老先生虽然是西文专业,但却对中文有着深厚的感情,尤其是中英文翻译造诣颇深。文章中,余先生冷静直白甚至是痛心疾首地指出中文一些变态西化的现象,用详实的例子细心讲解,循循善诱,可以见得先生对待中文生态遭到污染破坏的切肤之痛、对于学术研究的胸怀之大。
正如先生提到的,中文发展浩浩汤汤,千锤百炼,其中凝结了千年的文化智慧,留下了丰富的资源。而在恶性西化的趋势下,简洁凝练的汉语成语、写意悠长的诗赋经典,却被化简为繁,被带有明显英文从句色彩的冗杂句子所替换,导致头重脚轻、语义不明。因此,我认为在各种思潮的交汇下,找到最适合中文的发展道路至关重要。作为中国人使用的语言,在中国的大地上落地生根,就应当以适应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语言习惯为标准。不能一味全面吸收引进,从而丢失自己的母语的至味清欢。
找到适应中文的发展之路核心在于在世界文化融合大潮中坚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将大国底蕴由内而外地自然流露。从冬奥会上的中国式浪漫,到春晚舞台上仙气氤氲的一抹青绿……中国的文化自信从一个抽象词汇,化作更加具体的形态展露在世界人民面前。而中文自信将从根本上使得这类过分西化的问题迎刃而解。
语言文章,表词达意,或是直抒胸臆、酣畅淋漓,或是委婉含蓄、朦胧隐讳,其中都是对中文之美的抒发。作为表达者,我们更是应该在此过程中,多一份责任感,多一丝自豪感,常常自省,不断学习,让中文的清欢至味源远流长,生生不息。
武汉市江岸区烟草专卖局 刘景怡、陈思华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