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春明博士在中国生分子物医药技术领域取得多项重大原创性科研成果
毛春明博士是中国生物医药技术研究专家,长期从事生物学、基础医学领域的研究工作。鉴于毛春明博士在分子生物医药技术领域所取得的重大创新成就,他的多项优秀研究成果已被中国工程科技专家库收录。
(毛春明博士)
毛春明博士在京天成工作期间曾负责许多研究项目的实施。当时所在京天成公司在科研项目合作和国际市场开拓方面也做了很多的工作,已与Inst.For Systems Biology(美国系统生物学研究所)、美国GeneWiz公司、瑞典AlbaNova University Center和日本著名的MBL公司等多家机构建立起了长期的国际合作关系,并和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农业大学、中国科学院等十几家国内科研机构和大学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目前已经承接了国内外研究机构100多项单克隆抗体和1千多项多克隆抗体的制备服务、几十个重组蛋白的克隆和表达及多项宿主蛋白残留检测试剂盒的研发委托合同定单,其中包括来自诺华、诺和诺德等大型跨国制药企业的服务项目。
取得重大原创性科研成果,喜获两项国家发明专利和三项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登记证书
毛春明博士的研究成果“手足口EV71病毒单克隆抗体及其应用”获得了中国知识产权局颁发的发明专利证书。本发明提供了手足口EV71病毒的一种单克隆抗体,其是以EV71病毒的VP1蛋白为靶蛋白,设计合成多肽序列,与载体蛋白偶联作为免疫原,通过所述免疫原制备获得。本发明提供的单克隆抗体与EV71病毒其他蛋白, CA16病毒以及其他抗原和病原体无交叉反应,用于检测具有高特异性,高敏感性的优点,可以准确检测样品中EV71病毒的水平,在临床检测中将会得到广泛应用。受到到行业专家们大量好评和赞誉。
他的另一项研究成果“一种新的体外研究减轻瘢痕愈合的方法”获得了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颁发的发明专利证书。该发明提供了一种利用抑制Smad3基因增强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的活性以减轻创伤后瘢痕愈合的方法。同时,还提供了研究创伤愈合瘢痕形成的机理以及用于研制减轻瘢痕形成的分子与药物的方法。以及利用Smad3基因剔除的成纤维细胞研究减轻瘢痕形成的分子机制,为获得可应用于临床的减轻瘢痕形成的分子或药物提供理论基础与研究方向,即:利用各种方法,阻断Smad3在创伤愈合局部的表达或者提高局部的MMP-2的活性可以减轻创伤愈合后的瘢痕形成。
此外,他的三项计算机软件,如:医药研发技术PCR检测分析系统V1.0、医药研发技术数据集成分析系统V1.0、医药研发技术制备监控信息系统作为其原创研发成果都已获得了中国国家版权局颁发的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登记证书。作为著作权人,毛春明博士的这些原创性重大成果各项权利均受到中国国家版权局的保护。
参与多项课题研究,获得丰硕创新性成果
毛春明博士参与了许多科技研发项目或课题,取得了众多研究成果。2007至2010年,他作为主要研究人员参与并完成了北京市科技计划“狂犬病毒快速测试剂的研究开发”项目。该项目研究总体目标是研制成功可供基层单位应用的快速、简便的狂犬病毒抗原检测试剂卡(或称试纸条)。检测试剂的结果报告时间为20分钟,结果易于判读,不需要特殊设备和有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适用于野外现场作业。该项目获得了4项重要科研成果:1. 狂犬病毒抗原检测试纸条; 2. 中间试制前研究总结报告; 3. 中间试制产品质量复核的合格报告;4. 新兽药申报受理通知。 2011年2月22日,北京市科委组织专家,对其参与并完成“狂犬病毒快速测试剂的研究开发“课题进行了验收,专家组听取了课题组汇报,审阅了相关材料,经过质询和讨论,形成如下意见:该课题应用免疫原设及技术和单克隆抗体制备技术研发出了30多株亲和力高、特异性好的狂犬病毒、G蛋白和N蛋白单抗,研制出狂犬病毒抗原检测试纸条和酶标试剂盒等产品。经过讨论和评估,专家组认为该课题基本完成了课题任务书规定的研究任务和考核指标,一直同意通过验收。
2008至2009年,毛春明博士作为主要研究人员参与并完成了“动物源性食品抗生素残留快速检测试剂的研究开发”课题研究,取得了重要创新性研究成果。该课题属于北京市科技计划“科技服务能力建设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该课题主要研究内容包括:1、采用项目承担单位的专利技术进行抗原设计:解决传统方法中对抗原选择的随机性,在分析抗生素小分子结构的基础上,有选择地暴露其特有的化学基团,提高所制备抗体的特异性,并可针对同一小分子上不同化学基团制备不同的单克隆抗体,为后期抗体的特异性和广谱性莫定基础。其技术难点在于对抗生素分子的结构分析和化学基团免疫原性的分析。2、采用项目承担单位的专利技术制备半抗原-载体复合物,提高半抗原的免疫原性,制备高亲和力的单克隆抗体,解决常规偶联方法中的盲目性和偶联效率低等问题。其技术难点在于对所需偶联化学基团的选择和偶联剂的选择应用。3、单克隆抗体的制备:采用项目承担单位的专利技术制备高亲和力的单克隆抗体。其创新点在于:提高免疫效率和克隆筛选效率,使单克隆抗体的制备时间从传统方法的3 - 6个月缩短至2 - 3个月,成功率达到75%以上。4、ELISA竞争免疫检测方法的建立:解决目前试剂盒主要靠进口,价格高,无法在中小企业广泛使用的局限性。其创新点在于:研制出一种价廉物美,性能可靠,适合基层检测机构实时、广泛检测的需要,以加强食品安全监控力度。5、快速免疫检测方法的建立:解决目前常用方法不易在中小养殖场和个体养殖户中应用的局限性。其创新点在于:研制出一种适合基层养殖农户和基层检测机构实时、现场检测需要,满足食品安全现场筛查的要求。承担该课题的京天成科研团队是由美国留学归国的科学家和多名博士及硕士组成,大多数人承担过“863”计划课题和北京市重大科研项目,公司在抗体相关研究方面有鲜明的技术特色,单克隆抗体的制备速度核抗体质量均居全国领先地位。
2010年5月,北京市科委组织专家对“动物源性食品抗生素残留快速检测试剂的研究开发”课题研究成果进行了验收,专家组听取了课题实施情况总结汇报,审阅了相关材料,经质询和讨论,形成如下专家验收意见:1、课题应用半抗原设计技术和单克隆抗体制备技术,研发出20株亲和力高、特异性好的抗生素单抗、氯霉素和磺胺甲噁唑检测试剂盒以及磺胺甲愿唑快速检测卡等初步产品,经试用表明各项指标达到合同书的规定要求。2、研究成果具有创新性,降低了动物源性食品中抗生素残留的检测成本;为食品安全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3、课题申请了1项国家发明专利,在国际上发表了1篇论文,具有先进性。4、建议进一步加强产品中试研究和推广应用。专家组认为,该课题验收材料齐全,完成了任务书规定的各项考核指标,一致同意通过验收。目前我国养殖业中抗生素问题给人民健康和养殖业的发展带来严重影响,抗生素的快速检测技术的需求日益迫切。
目前,我国对抗生素药物残留的检测技术和产品基本上依赖进口,成本太高,且需要昂贵的检测设备,难以满足生产企业,特别是中小型奶制品和肉制品生产和加工企业的需求,严重制约了我国动物源性食品的安全检查和品质控制。项目的立项符合北京市乃至国家产业的发展需求。该项目在充分调研我国养殖业的实际情况和欧盟、日本、韩国等发达国家对肉制品和奶制品中抗生素残留的要求标准,应用单克隆抗体技术和抗原修饰技术,研究开发抗生素快速检测技术及检测试剂盒、快速检测卡等关键检测技术产品,对推进我国肉制品和奶制品的安全生产具有重要意义。
2005年毛春明博士将其参与完成的国家青年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研究成果论文《心脏组织特异性表达Cre重组酶转基因小鼠的建立》公开发表在《军事医学科学院院刊》上。他通过研究,成功获得了在小鼠心肌细胞中特异性表达Cre重组酶转基因小鼠,为利用条件基因打靶技术研究基因在心脏发育与相关疾病中的功能提供了有利工具。本研究在国内首次建立了α-MHC-Cre转基因小鼠,与Agah等报道的转基因小鼠不同的是毛春明博士建立的转基因载体使用了人hGH polyA作为调控Cre重组酶的元件,并通过Northern杂交检测了Cre重组酶表达的组织特异性。他的研究结果在转录水平上证实了Cre重组酶只在心脏组织中特异表达。毛春明博士的项目研究已成功获得多种组织特异性表达Cre重组酶的小鼠9,5-心脏组织特异性Cre转基因小鼠的成功建立,可广泛应用于在心脏中进行组织特异性基因打靶研究,为我们深人研究特定基因在心脏发育和相关疾病中的作用和机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此外,他的有关基因芯片技术在抗肿瘤药物研究和肿瘤诊断中的应用研究,经课题专家组鉴定,课题研究成果显著,通过评审和验收,并且荣获全国重点课题科研成果一等奖。他的成果对研究肿瘤发生发展机理及肿瘤的诊治具有重大意义。尽管目前还面临一些问题需要解决,但是我们坚信随着基因芯片及其各种辅助手段的不断完善和发展,基因芯片技术将会在肿瘤研究领域里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由此可见,毛春明博士的确是中国分子生物医药技术研究领域杰出专家之一,他为中国分子生物医药技术做出许多创新性成果和重大突破性贡献。希望他将来能在中国分子生物医药技术研究领域继续取得更大研究成果。(作者:王萌)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