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 要闻 产经 房产 金融 银行 基金 保险 数码 智能 汽车 娱乐 时尚 生活 健康

AI新观察:格灵深瞳的即战力和内功

2022-06-21 10:03:43 来源:南早网
分享: 微信 微博

 

国内人工智能的资本市场最又活跃了起来。云从科技登陆科创板,不到一个月股价几乎翻倍,引发了资本市场对于人工智能概念的新一轮追捧。而最先挂牌科创板的AI公司格灵深瞳期股价也实现了多连涨,在大家都在热议云从之际,我们来回看一下科创板AI第一股格灵深瞳的成色几何。

即战力:第一家实现经营性盈利的AI企业

AI公司最被人诟病的无外乎经年的巨额亏损,有的AI公司动辄年亏数十亿,让投资者对人工智能的商业闭环产生了大大的疑问。人工智能是否能接棒移动互联网,成为下一个爆发的掘金赛道?人工智能能否成为下一代的基础设施,变革整个IT产业?这些设想的前提都是人工智能最终能成为一门挣钱的生意,不论是AI赋能百业,还是行业+AI,赚钱成了各AI公司眼下急需解决的最重要的问题。

根据格灵深瞳招股说明书的内容,2019年、2020年、2021年格灵深瞳实现营收分别为7121万元、2.43亿元、2.94亿元,三年收入的复合增长率超过了100%。

虽然从整体报表上看,目前国内的AI行业公司并未能实现规模性盈利,格灵深瞳2019-2021年的归母净利润也呈现亏损状态。但格灵深瞳在招股书中表示,公司尚未盈利的主要原因系前期研发投入大以及实施股权激励产生大额股份支付费用所致。以2020年数据为例,当年归母净利润为如果剔除股份支付费用的影响,那么它2020年的扣非归母净利润为1031.69万元,已经实现扭亏为盈,且为行业内首家已经实现经营性盈利的AI公司。另外,据悉格灵深瞳2021年也实现了经营性盈利。连续2年实现经营性盈利,格灵深瞳的财务表现相对健康。这在一众巨亏的AI公司中,实属一股清流。

如果说,各家的盈利仍然任重而道远,但人均收入与毛利率的差异却已经十分显著。2018-2020年,格灵深瞳的人均创收从人均20.79万元增长至92.29万元,位列行业可比公司第一位。

2018-2020年,行业整体均毛利率分别为50.06%、48.21%和38.71%,而格灵深瞳的同期毛利率则分别为62.60%、53.13%和61.57%,远高于行业均。

健康的财务数据代表了公司相对稳健的经营策略,在大环境多变的时代背景下,格灵深瞳财务层面的即战力有很扎实的功底,这样可以保障公司更加长远的战略发展。

内功3D视觉技术厚积薄发

格灵深瞳的创始人赵勇,本科和硕士均就读于复旦大学,专业分别是电子工程和电子。这俩专业都更偏向于电子硬件和嵌入式,这也给格灵深瞳后续自研几款开创性的智能硬件产品埋下了伏笔。

赵勇硕士毕业后前往美国布朗大学深造,师从三维视觉领域的大佬Gabriel Taubin教授,专攻计算机视觉和运算影像学。赵勇博士毕业后就加入了谷歌研究院,从事计算机视觉相关的研究工作。在此期间,赵勇最广为人知的作品是谷歌眼镜,这款产品虽然最终没有获得市场的认可,但却开启了全球可穿戴式设备的热潮。国内很多厂商跟进了类似产品的研发,也始终没有跳出谷歌眼镜定义的产品形态。苹果的智能眼镜难产多年,估计即使发布,也难以打破谷歌眼镜给大家留下的固有印象。这就是行业开创者的贡献,也是他应得的江湖地位。

2013年初,赵勇回国创立了格灵深瞳。彼时,商汤和云从都还未创立,人工智能的概念也还处于蛋壳之内,静待破壳而出。2014年的格灵深瞳风光无两,很快发布了他们的第一款产品,世界上第一款应用于大场景的可实现多人同时跟踪的人体行为分析设备皓目行为分析仪。

这是格灵深瞳在3D视觉领域的第一次尝试,从初期的线下零售到后面的银行场景应用,这也成了格灵深瞳生命周期最长的一款产品,也是迄今为止最成功的一款单品。按照当年的宣传描述,该产品可以利用三维计算机视觉技术理解人的动作和行为,能够精确的对空间环境进行感知,实时捕捉和分析场景的三维信息,解决了传统二维图像中相互遮挡、影随人动、比例混淆的问题,使得更高精确度和复杂度的智能分析成为现实。这些功能在当时看来,属于越级式的突破。可惜当时的产品形态受红外光的影响,只能在室内使用,而且相机的分辨率低,只能距离使用,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该产品的适用范围。

仔细研究格灵深瞳的招股书,我们可以发现,3D立体视觉技术在其技术体系和产品应用中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

城市管理、商业零售、智慧金融属于计算机视觉公司的必争之地,几家头部的CV公司主营收入基本都来自于这3个领域,格灵深瞳也不例外。但是格灵深瞳更有想象力的业务其实是它在招股书里披露的两个新的方向:体育和轨交。而这2个方向的技术基石都是3D视觉技术。在体育健康领域,公司的 3D 立体视觉技术使得设备成本降低的同时,提高了可靠性和易用性,同时运动姿态分析技术通过采集不同场景下人体姿态数据,通过自主研发的三维人体姿态估计算法,能够克服人体关键点采集不准不稳的难题;在轨交运维领域,公司的 3D 重建与立体视觉分析技术解决了传统算法中误差较大的问题,让计算机视觉技术运用于轨交检修的落地应用成为可能。

让我们回顾格灵深瞳的创业史,我们会发现,它的高光时刻都跟3D视觉技术的应用息息相关。它因为3D视觉技术在早期被业内所广为推崇,也因此错失了人脸识别应用的窗口期,跟人工智能的融资大战擦肩而过,却也因此在人脸隐私应用被提到政策高度的现在,有了更从容的产品布局,企业的后续发展也有了更多的可能性。

AI观察结语

作为最早成立的AI公司之一,格灵深瞳自有它的底蕴和特色。但是稳健经营的策略和差异化的3D视觉技术能否助其重登青云之巅,除了自身的选择外,大环境的助益也非常重要。

据艾瑞咨询数据,2019年我国人工智能核心产业及带动产业规模分别为1088.6亿元和3821.5 亿元,预计至2025年将分别达到4532.6亿元和16648.3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分别为26.8%和27.8%。

格灵深瞳作为一家专注于技术层与应用层的AI公司。它所属的计算机视觉核心产业规模和带动相关产业规模在2019年已经达到633.3亿元和1438.6亿元,并预计将在2025年分别达到1537.1亿元和4858.4亿元。

纵观世界上那些伟大科技公司的发展史,无一不是历经坎坷从绝望之谷熬过来的。格灵深瞳已经熬过了这一波AI浪潮最被质疑的几年,成功登陆了二级市场,未来能到达怎样的高度,让我们拭目以待。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

相关文章

AI

新观察

格灵

深瞳

即战

内功